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9-1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  

第60卷第3期 (总第285期) 2020年5月15日出版

双月刊1955年创刊

目  录


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


脱俗求真,继往开来

一一蔡鸿生教授学术访谈

蔡鸿生,江滢河



中国文体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吴承学


论家之正体”

一一宋代经论初探

巩本栋

传奇杂剧的最后调适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终结

左鹏军

《考工记》与晚清工艺书写文体

刘春现



召回被放逐的抒情

一一从1940年代穆旦的两篇诗论翻译谈起

王岫庐

自然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审美内涵及其叙述可能

陈林侠



空间方位观念与商周王朝秩序

邓国军

心学“乌托邦”:钱穆《国学概论》之理路与志趣发微

於梅



经典与阐释

栏目主持人:陈少明


生命的精神场景

一一再论《庄子》的言述方式

陈少明

心的两面:论孟子的心灵观念

刘 伟

东林学派的“新心学”建构

一一论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陈   畅

汉宋之争的三重向度

一一以朱次琦汉宋学论为中心的考察

李   辰



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自评健康影响机制探究

一一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陆杰华,汪   斌



论我国法治路径之变革

一一以公法与私法规范配置为视角

代中现

“法律与商业行规”的理论谱系

一一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多维阐释

董淳

程序规范的判例之维

一一以近年来民事审判中的“测谎”实践为例

巢志雄



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治理研究

一一基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策略互动的动态演化视角

陈怡俊,汪丁丁

制度异质性感知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行为

张   唤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员工情绪耗竭的缓解机制: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陈宏辉,薛   姗,张   麟



编后记


论文摘要
脱俗求真,继往开来
——蔡鸿生教授学术访谈
鸿生,江滢河
摘 要:蔡鸿生先生是中山大学中外关系史学科的资深教授,在中国与西域文明、南海文明和西洋文明的关系等领域,进行过广泛而具体的研究,多有创获,形成了鲜明的治学风格。本文由江滢河以访谈的形式,请蔡鸿生先生介绍其学术成就、治学经验以及对学术前景的展望。既是一篇谈话录,又是一篇反思录。
关键词:中外关系史;学术传承;通识


“论家之正体”
——宋代经论初探
巩本栋
摘 要:宋代进士科举取士和贤良进卷等制度,推动了论体文以及经论的发展,就中自真宗朝进士考试以经义命题的做法,尤值得注意。宋代经论经世用、重人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又多以人情常理说经。这虽有其思想渊源,然更反映了北宋儒学发展的新趋势。晚唐五代儒学衰落,宋初士子多出身寒门,学无所师,以己意说经,遂往往据人情常理为说。从人情常理出发,对儒家经典的讨论便不再是生硬的、冷冰冰的说教,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情感,从中亦可见说经者自身的形象。至南宋,经论与史论及文学更趋于融合,文体上也逐渐衍化、固定,影响深远。
关键词:宋代;经论;人情常理;文学


奇杂剧的最后调适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终结
左鹏军
摘 要:20世纪20-40年代的传奇杂剧发生了明显且有意味的转换,在创作体制、文体形态、创作方式上出现了向既有戏曲传统退守、回归的趋势。通过适当调整、有所变通的方式延续和护持原有戏曲体制、文体形式和创作习惯,使其得以在日益艰难的戏曲文学环境中保持独特姿态与品性,在日益新奇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走完最后一段生命路程;同时在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文化观念上则出现了突破传统、勇于创新、面向现实、寻求新变的趋势。通过反映国家民族危机与觉醒、救亡图存、探寻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时代主题,从表现时代精神、传达当代意识、汇入思想文化主潮方面为其最后生命注入时代生机与精神活力。这种体制退守与精神突围之间形成了相互应和感发、彼此依靠支撑的关系,共同造就了最后阶段传奇杂剧的思想艺术品性和文化品质。这是作为中国戏曲古典形态的传奇杂剧在创作体制、文体形态和思想主题、精神内涵上做出的最后一次适应性调整和转换性变革,也是保持其民族特色、古典品格和转换生新、汇入时代主潮的最后一次努力。这一在调适与守护、变革与坚守、生存与终结之间所进行的思想艺术探索和文化转换,留下了值得深长思之的戏曲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经验。
关键词:传奇杂剧;创作体制;精神内涵;退守与突围;中国近代


《考工记》与晚清工艺书写文体
刘春现
摘 要: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古代工作记载经典,因其在经学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造诣,成为一类别具特色的工艺书写典范文本。近代以来,西洋机器工艺进入中国,引起国人的关注,洋务运动时期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工艺类书刊,成为新知识的主要来源。《考工记》也成为士人认识和书写西方器艺的参照物。晚清时期“格致”成为西学的代名词,格致书院的考课最早开始涉及西方机器工艺内容,书院课艺中的工艺策问,引导士人发挥格物致知之义,比较《考工记》中的六工与西方机器工艺异同,并通过追溯《考工记》重叙本土的科技工艺制造传统,由此进一步接纳西方近代工业及其知识体系。早期中外人士合作翻译西方工艺书籍,从传统中汲取资源,又超越传统之外,奠定了近代专业化的科技文体形态。在晚清社会现实需求的推动下,传统工艺书写文章,重新焕发生机,促进了戊戌以后西学翻译话语的普及,开风气之先,对中国近代文学演进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晚清;工艺;《格致书院课艺》;文体



召回被放逐的抒情
——从1940年代穆旦的两篇诗论翻译谈起
王岫庐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初,穆旦翻译了路易·麦克尼斯(Louis Macneice)的《诗的晦涩》(“Obscurity”)及麦可·罗勃兹(Michael Roberts)的《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死去》(“the Death of a Classicism”)两篇诗论。穆旦在早年全力投入创作的情形下主动发起的翻译活动,与后来作为翻译家查良铮所开展的翻译活动相比,所受政治语境的影响和制约相对较少,更多体现穆旦本人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论反省,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立足自己的语境对诗歌理想的自我省察。从这两篇诗论翻译的选材、策略、观念以及与穆旦同期诗评的互文探究中可以看出:1940年代穆旦的诗学观中既有对叶慈个人主义和艾略特逃避诗学的扬弃,也有对奥登一代融入时代的政治态度之认可;既有对中国诗人智性写作的批评,也有对中国时局和诗学情境的反思。在这一基础上,穆旦呼唤“自我”从隐匿中现身,要求诗歌的理性担当,渴望诗歌能够传达光明、博大、深厚感情,多维度构建了诗人“新的抒情”之诗学观。
关键词:诗论翻译;“非个人化”;抒情主体;“新的抒情”


自然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审美内涵及其叙述可能
陈林侠
摘 要:自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审美范畴,在文化全球化中,能够准确地标识出东方文化的身份。在东西方文化中,自然存在物性、人性与形上三维,具有相通但有别的美学内涵。当下中国电影的自然,仅仅停留在故事地点及烘托主观情感的功能上。相对来说,同属亚洲文化圈层的日本、韩国电影却保存了传统的美学内涵。中国电影的自然美学需要回到三种维度:(1)物性维度,自然意象及其现象的选取,应当重视传统美学体系中的文化记忆、审美经验;(2)人性维度,在主客互为主体的情景交融中,抒发道德情感、感时忧世以及生命的欣喜;(3)形上维度,需体现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态度:真诚(儒家、无待(道家)、真如(佛教)。
关键词:当下中国电影;自然;物性维度;人性维度;形上维度


空间方位观念与商周王朝秩序
邓国军
摘 要:华夏先民辨方识位技术的演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催生了方位概念的出现。迟至晚商,殷人已建立起以“中”为核心的多层次邦土空间体系。殷人通过与邦土空间同构的形式,将政治、神灵、建筑等内容与空间方位建立起对应关系。在祭祀、祈丰、建都等实践中,殷人产生了尚中、尚东、尚右等方位观念。在政祭合一的殷商社会中,殷人的方位观念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性和政治性,不过其尚未完全成为制度层面的规则。周人将方位观念纳入宗法礼制之中,方位观念藉此实现了对周代政治社会领域的渗透和宰制,成为了周王朝秩序之必要构成部分。方位观念在商周时期的演进历程,不仅提示了方位观念与商周王朝秩序之间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关系,同时也为揭示商周文明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基于空间的解释框架。
关键词:立竿测影;方位观念;礼制秩序;尚中;尚右


心学“乌托邦”:钱穆《国学概论》之理路与志趣发微
於梅舫
摘 要:《国学概论》是钱穆早期“从中国本身内部求变”的创新文化努力,旨在以“理想之科学”态度,“根据历史事实”恢复中国的“民族精神”,又要在确立“民族”主体的基础上,增进对于“物质科学之认识”。《国学概论》历述中国学术思想“流转变迁之大势”,以见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时,内涵一贯穿始终的线索——“反经学,尚实际”。这一创新性的学术发挥,扫清了中国固有学术迎接世界新潮流的“尊经”障碍,直接关系中国文化自身传统可能生发出来的新气象。最终在《国学概论》中,发挥出内外结合、“万物一体之仁”的心学“乌托邦”说,隐与共产大同的时代思想相呼应。
关键词:钱穆;《国学概论》;科学共产主义;心学


生命的精神场景
——再论《庄子》的言述方式
陈少明
摘 要:从视觉经验的内在机制出发,考察庄子以寓言为主要手法的言述方式,可以揭示庄子反常规的思想视角所展示的精神场景,这与其致力于为人生意义揭蔽的立场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庄子的哲学意义,不在于其是否提供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理论,而在于其观道对生命或生活的观点具有的超越世俗的洞察力。
关键词:庄子;寓言;思想视角;观道


心的两面:论孟子的心灵观念
刘 伟
摘 要: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孟子有意识地区分身心,首先将心灵问题变成一个思想问题。孟子认为,心灵之功能可以区分为永恒的和情境性的两种:第一,“思”是一种心灵的欲求,欲求的对象是理义,此为心灵永恒的方向;第二,以“恻隐之心”为代表的情,为心灵之所发,是心灵缘于特定情境的即时性表现,揭示的是特定情境下的一体相关。孟子所区分的心灵的两种功能,分别对应共同体秩序中的两种政治功能:有恒心的士人为道义的担纲者,而君王存在的意义则是凝聚人心,团结民众。
关键词:心灵;欲理;一体;秩序想象


东林学派的“新心学”建构
——论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陈 畅
摘 要: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其中,钱穆、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回归思想自身源流,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通过对东林学派“新心学”建构过程的分析,能够将明清思想转型从“学术转向”视野推进到“哲学转向”的视野,更好地挖掘“内在理路”范式的思想潜力。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完整地展现了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思想历程。从理学义理核心——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的角度揭示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厘清其源流,是探讨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东林学派;未发工夫;哲学转向


汉宋之争的三重向度
——以朱次琦汉宋学论为中心的考察
李 辰
摘 要:清初以来的汉宋之争是谱系之争、门户之争,也是治学方法和学术理念之争。相较过往学者的汉宋调和论说,朱次琦认同宋学的主体地位,不以汉学、宋学限制思想视域与为学规模,他运用经史之学的固有知识与理念,化解汉宋间的谱系与观念纷争,指出孔子之学并无汉学、宋学划分,孔学精义应在于“修身读书”,并提出以“修身四行”与“读书五学”消解“汉宋之争”中经学与经世之间的张力,这为清代学术走出汉宋之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汉宋之争;经世;义理;朱次琦


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自评健康影响机制探究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陆杰华,汪 斌
摘 要: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借鉴以往经典相关理论,尝试探讨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自评健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要作用途径之一是信息获取机制。进一步使用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方法(CMP)控制内生性后,所得结论依然较为稳健。同时发现互联网使用时间与居民自评健康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过度使用互联网可能不利于健康。异质性分析结果还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不同世代的健康效应差异并不显著,但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者的健康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可能有利于缩小健康不平等。研究结果对于在互联网时代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健康事业发展和缩小国民健康不平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自评健康;信息获取机制;健康不平等


论我国法治路径之变革

——以公法与私法规范配置为视角

代中现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我国法治建设在经历曲折发展之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本文总结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及发展历程,以公法和私法规范配置视角阐述了主要部门法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刀制”的工具论到“水治”治理手段价值论的转变,对“法治大跃进”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对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和理论争鸣进行了讨论及展望,并提出我国法治化道路实现从“人治”到“法治”应处理好“中西文化相互照明”的“水土不服”问题,法治驱动模式应采用政府主导下适度发挥市民社会作用的推动机制,适度实施政府“法治指数”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法治;变迁;公法与私法;规范配置


“法律与商业行规”的理论谱系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多维阐释

董淳锷
摘 要:传统法学理论对商业行规的研究有两个不足:一是忽略了行规类型多样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司法适用规则的应有区别;二是未能系统解释行规如何形成和演化、如何约束商人行为、如何参与契约治理、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为了推动商事法制深化改革、创新商法理论研究,有必要根据行规实践样态的不同,首先将行规区分为制定型、惯例型和契约型,进而以此为分析框架,从交叉学科视角整合法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法律渊源理论、法律多元理论、私法自治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声誉机制理论、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契约治理理论的相关观点,揭示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系统地梳理和阐释“法律与商业行规”的理论谱系。
关键词:商业行规;商事习惯;商法渊源;社会规范;非正式制度


程序规范的判例之维

——以近年来民事审判中的“测谎”实践为例

巢志雄
摘 要:法规范的形成是法学家和法官共同协力参与的结果,两大法系均是如此。我国民事审判为“测谎”程序规范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民事诉讼研究可从中提炼关于测谎之合法性、证据属性、证据类型、契约自治、职权进行、程序指挥、举证责任、证明妨碍和认证规则等一系列程序规范。从方法论而言,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判例研究有助于培育程序规范自我生成与修正的良性生态。它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恰当方法,也是对民事诉讼程序的精细化作业。
关键词:测谎;判例;程序法规范


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策略互动的动态演化视角

陈怡俊,汪丁丁
摘 要:借由演化博弈的分析方法,引入中央政策的发布强度、治理主体的支付参数与行动策略等变量,运用协同治理的博弈均衡,构建决策临界曲线,讨论了中央政策的外生干预、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策略互动对社会治理均衡状态的共同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社会协同治理水平依赖于政策制定的最优水平、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社会组织的发育水平;而推进政府部门的行政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将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演化博弈方法突破了社会治理分析的静态逻辑,提供了一个动态演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央政策干预通过改变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决定着社会公共领域协同治理均衡的内在机制,描绘出社会协同治理的潜在演化路径。
关键词:政策干预;自发演化;协同治理;双重属性;决策临界曲线



制度异质性感知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行为
张 唤
摘 要:近年来以制度复杂观为代表的研究认为同一制度环境内部包含着多个方向不同且互相矛盾的维度,进而形成制度的多向性、差异性、变化性、模糊性。制度异质性感知基于制度复杂观的制度异质性,关注企业多大程度上可以感受到制度环境内部多个制度维度的差异。通过对来自76个国家的57555家新兴市场企业的分析表明,企业对制度异质性的感知对企业出口倾向有倒U型影响,但当企业已是出口企业,制度异质性感知降低了企业的出口强度。进一步研究表明,较大的企业规模可以进一步加剧制度异质性感知对出口倾向的倒U型影响,同时较大的企业规模可以降低制度异质性感知对企业出口强度的负向影响。本研究具体拓展了制度复杂观中制度异质性的内涵,进而从企业如何感知制度复杂程度这一视角研究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行为。
关键词:制度复杂性;制度异质性感知;新兴市场;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出口行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员工情绪耗竭的缓解机制: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陈宏辉,薛 姗,张 麟
摘 要员工情绪耗竭现象在职场中普遍存在,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组织管理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本文构建了员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对情绪耗竭影响的被调节的中介理论模型。通过对180份有效问卷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组织自豪感和归属感中介了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情绪耗竭的负向影响。组织公平感显著强化了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与组织自豪感之间的关系,但对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与归属感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将资源保存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拓展了资源保存理论的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情绪耗竭;组织自豪感;归属感;组织公平感;资源保存理论


编辑:宋宇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